工业落后却一周工作4天欧洲人高福利背后是中美俄输了30年血多宝体育- 多宝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
2025-10-08多宝体育,多宝体育官方网站,多宝体育APP下载欧洲人现在过的是什么神仙日子?那真是让不少打工人看了直眼红,他们不仅工作日能缩短到四天,下班准点走人,周末雷打不动要休息,甚至连工作日都能“缩水”。
冰岛在2021年成了全球第一个全国推行四天工作制的国家,花了四年做试验,结果发现员工效率不降反升。
比利时在2022年也立马跟上,他们认为这样做能让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你听听,这简直是打工人的终极梦想。
不光工作时间少,收入还高得让人眼红,就拿德国来说,一个普通工人每小时的工资能到25欧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200块,一天八小时算下来就是1600元。
哪怕一个月只上22天班,税后到手还能有两万多人民币,更夸张的是失业保障,哪怕你完全“躺平”,每个月还能领4300块补助,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这个数字直接冲到一万八。
法国的福利体系也一点不逊色,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到2021年,月最低工资已经涨到1554欧元,差不多是1.18万人民币。
这意味着不管你是餐厅洗碗工、电影院售票员,还是临时打工的学生,老板给的工资绝对不能低于这个数。
而且法国普遍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员工可以比较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更让人惊叹的是他们的劳动法,厚得像块砖,足足1.5公斤,3500多页,把劳动者从入职到离职的每一个环节都保护得滴水不漏,简直是把“别让员工吃亏”写进了法律条文里。
但你如果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里面有个明显的矛盾,欧洲在信息技术、互联网创新这些新兴领域,明显已经被美国和中国甩开了一大截。
高科技制造领域,除了少数几个老牌企业,欧洲能拿得出手的也不多,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在创新工业上逐渐掉队的地区,却还能维持着“干活少、拿钱多、福利高”的生活模式。
其实背后藏着一个很多人没注意到的真相,过去三十年来,欧洲的高福利,很大程度上是靠俄罗斯、美国和中国这三个“外部供血者”在背后支撑。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2025.07.03/俄罗斯上半年对欧洲液化天然气供应量增加1.7%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2025.07.03/俄罗斯上半年对欧洲液化天然气供应量增加1.7%
首先得提俄罗斯的“能源血”,在2021年之前,欧盟进口的天然气中有四成、石油中有近三成都来自俄罗斯,而且价格还比国际市场便宜20%以上。
你可别小看这点差价,它直接压低了整个欧洲的工业成本,比如德国的化工企业生产乙烯,成本比中国同行低了15%,法国的核电站补充铀燃料,花费也比美国少12%。
这种能源价格优势,让欧洲制造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很有竞争力,就连挪威全球闻名的主权财富基金,里面超过一半的钱,最初都是靠卖石油和天然气赚来的。
可以说,俄罗斯这三十年提供的廉价能源,就像是欧洲工业的续命丹,也是福利体系的“第一根支柱”。
再加上这些年来,美国通过北约在欧洲部署了超过六万人的驻军,东欧的防空系统、地中海的巡逻任务,基本都是美军在负责。
北约明明要求成员国的军费开支要达到GDP的2%,但法国实际只花了1.5%,德国也没达标,省下的这笔巨额开支,欧洲各国转头就投进了社会福利。
瑞典父母可以享受总计480天的带薪育儿假,芬兰大学生每月能领到折合5500元人民币的生活补助,这些看起来“免费”的福利,其实都是美国替欧洲省下的军费变相转化而来的。
中国市场这些年对欧洲企业来说,也像个“自动取款机”,2022年,大众汽车在全球卖出的车里,有37%是被中国消费者买走的。
空客每生产三架客机,就有一架是交付给中国航空公司,瑞士手表达成的出口订单中,亚洲市场占了一半以上,而中国买家贡献了其中的七成。
这些源源不断的订单带来的利润,让欧洲企业有足够的底气给本土员工发高薪,更不用说欧洲那些奢侈品大牌,它们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堪称“吸金利器”。
可以说,中国消费者这三十年的购买力,不知不觉间撑起了欧洲许多行业的高工资和高福利。
但谁也没想到,这套运转了三十年的“输血模式”,最近开始出问题了,支撑欧洲高福利的三大支柱,一个接一个地晃动起来。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的能源供应网瞬间破裂,尤其北溪管道被炸之后,德国的工业电价飙涨了四倍,成本高到企业无法承受,巴斯夫被迫关闭了路德维希港的大型化工厂,荷兰的锌冶炼厂也纷纷停产。
失去了廉价能源,欧洲工业的竞争力大打折扣,福利体系的能源基础也随之动摇。
信息来源:新京报/2023.03.03/朔尔茨访美,想和拜登好好聊聊《通胀削减法案》|京酿馆
信息来源:新京报/2023.03.03/朔尔茨访美,想和拜登好好聊聊《通胀削减法案》|京酿馆
接着美国特朗普在位时就反复催促欧洲提高军费分摊,到了拜登政府,不仅不再无条件保护,还推出《通胀削减法案》,吸引欧洲新能源产业向美国转移。
如今美国不仅不愿继续当“免费保镖”,还反过来和欧洲抢产业,欧洲再想靠节省军费来支撑福利,已经行不通了。
而中国的“市场血”也在发生变化,以前中国是欧洲产品的“大买家”,但现在中国制造业不断升级,不再只是客户,还成了竞争对手。
2023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从3%猛增到15%,过去欧洲垄断的高端制造领域,现在不得不靠降价维持市场。
更深远的是,欧洲奢侈品的“品牌光环”也在消退,以前大家都认为瑞士手表工艺无敌,但现在中国制造的手表在精准度和工艺上已经不输给它,觉得法国奢侈品代表高贵,但很多人不知道很多产品其实是中国工厂代工。
进入电车时代,意大利超级跑车品牌也显得创新不足,一旦消费者不再盲目崇拜欧洲品牌,这部分高额利润就会萎缩,欧洲企业再想靠这个给员工发高福利,就难上加难了。
面对这些危机,欧洲各国不是没有行动,德国政府拿出2000亿欧元补贴企业能源成本,法国重启核电站建设,荷兰试图通过向亚洲出口芯片制造技术来换取资金。
但这些措施反而暴露了欧盟内部分歧,东欧国家主张对俄罗斯强硬,西欧国家更关注经济稳定。
南欧国家希望放宽债务限制,北欧国家却坚持严格的财政纪律,内部都难以统一步调,想共同解决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更棘手的是,高福利在欧洲已经被民众视为“天生就该享有的权利”,任何削减福利的尝试都会引发社会动荡。
2023年冬天,英国护士为争取涨薪19%走上街头;法国铁路工人因退休制度改革导致交通瘫痪;希腊教师也集体罢课,抗议教育经费削减。
那一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只有0.4%,失业率却升至6.5%,十二个成员国同时出现罢工潮。
现在,三大支柱要么已经断裂,要么正在转变角色,欧洲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依靠“输血”来过轻松日子了,必须学会自己“造血”。
那个曾经让人羡慕的一周工作四天、高薪高福利的欧洲,或许真的要成为历史,这场持续三十年的“舒适盛宴”已经接近尾声,接下来欧洲需要面对的是产业升级的挑战、内部矛盾的化解,以及福利体系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