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宝体育- 多宝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院士专家下乡记:为孩子“摘星”帮土地“点金”
2025-09-23多宝体育,多宝体育官方网站,多宝体育APP下载9月1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走进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第一实验中学,为学生作《恐龙科学发现的故事》科普讲座。中国科学院供图
“请您在书上帮我签个名!”9月11日下午,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第一实验中学内,十几名“追星”的学生从礼堂一路小跑出来,他们手中拿着中国科学院刚为该校捐赠的图书,而被他们围住签名的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徐星。
两个小时前,在徐星《恐龙科学发现的故事》的科普讲座上,学生们第一次能够与院士面对面交流。
孩子们能有这次交流机会,得益于中国科学院在9月11日至14日主办的“院士专家走进定点帮扶县专题活动”。这场科普讲座也是近10年来,该院“智”援水城区的一个缩影。
中国科学院帮扶团队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推广的防雹网技术,能有效保护网下作物,在全市已推广超万亩。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蒋继璇/摄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家?讲座伊始,徐星向大家抛出两个问题,开始讲述自己职业生涯中发现恐龙化石的故事。台上的他戴着银框眼镜,身穿灰蓝色衬衫,笔挺儒雅,十分贴合“科学家”在大家眼中的形象,但在他展示的工作照中,尽是黄沙戈壁里扛着铁锹、被晒得黝黑的自己。
“在贵州省侏罗纪早期的地层中,有很多恐龙化石的发现,比如这就是来自安顺市的一个最新发现。”听到家乡贵州,学生们兴奋地朝屏幕望去。
“像这类非常精美的化石”,徐星指着图上化石与岩石交叠的结构说,“我们把它叫作恐龙三明治,不过我想没人愿意用嘴巴品尝它。”台下发出笑声,徐星也笑了笑,“但对科学家来说,它是很美味的”。
作为世界上发现和命名恐龙种类最多的人,“恐龙院士”徐星在国际学术圈享有很高声誉,但此刻在这所西南中学的小礼堂里,他的科普语言却几乎没有理解门槛,生动风趣、通俗易懂,大家都听得入神。
“每次做科普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一定会讲一些跟本地相关的科学认知或发现。”徐星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如果孩子们没有亲近感,就不一定有兴趣了解背后的科学内容。”在他看来,科研工作是个人探索的过程,但科普工作却是要面向一群人的,“就算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如果听众不能理解你的语言,那就不是成功的科普”。
“科学创新的源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正如你们校训所说,面向未来,探索未知。”讲座中,细心的“恐龙院士”还提到了水城区第一实验中学的校训,他也用数个发现恐龙化石的故事,向学生展示了他眼中的“科学”与“科学家”。“科学家是非常执着且充满好奇心的群体,如果能通过这些科普,让孩子们理解这些品质,不论他们想做科学还是其他领域,我想都非常有意义。”
张书耀是该校初二年级的学生,讲座结束时,他举手向徐星提了一个问题,“徐院士,您说很多化石都是在行程最后一天意外发现的,如果没有您所说最后一天的幸运,您还会继续坚持吗?”他得到的是肯定的回答。
“意外发现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即使没有这种高光时刻,我们也要学会在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中找到闪光点。”徐星说。
徐星并非第一个来到水城区开展科普教育的科学家。自2017年起,中国科学院派驻科技帮扶工作队进驻水城区,逐步在12个点位部署27个科研项目,开展多领域的科技帮扶,共有20多个研究单位、60多名科学家参与。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余意是科技帮扶工作队成员之一,2024年11月来到水城后,他一直负责科学教育板块的帮扶。余意介绍,水城区科学教育资源缺乏,专职科学教师人数远低于贵州省平均水平,实验教学设备落后。除了捐赠教学设备外,中国科学院这些年也在持续帮助水城提升科学教育“软实力”,不仅长期链接各方资源,对当地科学教师开展培训,还结合本地产业资源,组织活动比赛、建立科学课题组等,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中国科学院拥有大量的优质科研资源,“我们一直想把这些资源转化为中小学需要的教育资源。”余意说,科研资源科普化,科普资源教育化是中国科学院科普教育团队一直想做的事情。诸如徐星等院士专家的科普讲座正是科研资源科普化的体现,而在科普资源教育化方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2020年就开始研发打造适用于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和科普创新服务平台,投资超3000万元。该平台今年在水城区初步上线所中学首批接入使用。
今年6月,在贵州省教育厅推荐下,水城区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未来,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也希望能将“水城经验”辐射西部,形成可复制的科教融合模式。
中国科学院帮扶团队帮助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选育的刺梨品种。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蒋继璇/摄
除了帮孩子们“刷经验”,这些年来,中国科学院也一直在帮水城区的产业“刷科技”。
9月13日一早,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社区沙坡九组的果农晏庭银就开始在地里忙活,昨天他刚打包了130箱猕猴桃发给客户,今天又来了不少新订单。他种的是一种叫“东红”的红心猕猴桃,口感鲜甜且耐贮藏,销量很好。
“东红”是在中国科学院帮扶指导下诞生的专利新品种。2012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就开始调研水城区猕猴桃产业发展状况,连续3年对当地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果园管理、品种构成、病虫害发生及采后技术等开展详细调查。在当地野生猕猴桃基础上嫁接培育出的“东红”,不仅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还畅销国内外市场。
截至去年,水城区猕猴桃已从2013年的不到两万亩,发展到高峰时期的11.2万亩,覆盖19个乡镇70个行政村,3.73万户14.22万人增收,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
一枚枚毛茸茸的果实也彻底改变了晏庭银的生活。多年前,他离开家乡远赴深圳打工,工资只够日常开支。2017年,他回家种植猕猴桃,在政府的帮助下贷款建起了园子,也是在那时,他遇到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兼猕猴桃学科组组长钟彩虹。
“钟老师每年至少来调研4次,团队成员陈美艳副研究员、黄文俊副研究员等基本每个月都来,给大家开展各类培训,手把手教大家种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水城区副区长程红光介绍,从猕猴桃的果树布局、育苗处理到修枝剪叶、施肥养护等,每个流程都有中国科学院相关专家的全方位指导。现在,晏庭银和妻子每年待在家中务农就有22万余元的净收入,自家“东红”的产量也能达到4000斤。
产量虽然上来了,但气候仍是不少果农发愁的难题。水城区地处乌蒙山腹地,对流天气频繁,如遇冰雹灾害,果树基本颗粒无收。在中国科学院帮扶团队指导下,防雹网技术成为全市的主推技术,推广超万亩。2022年5月,当地发生冰雹灾害,防雹网下作物的损失率不到20%,而网外严重受灾区域损失率高达100%。
同样被中国科学院团队“点金”的还有水城区刺梨。这种金黄色的鲜果富含维生素C、单宁等营养成分,兼具经济与生态价值。水城区是贵州省刺梨的主产区之一,有40.3万亩左右的刺梨林,种植区域覆盖全区23个乡镇。
数年中,中国科学院专家走访水城,结合当地情况筛选出“贵农5号”“贵农7号”刺梨良种,推广良法、开展技术培训,让果农全面掌握刺梨的种植、除草、施肥、剪枝等关键环节技术,提升刺梨鲜果品质。
水城区野钟乡野钟村党支部书记唐发开介绍,以野钟村为例,在推广种植刺梨前,村里家家户户以种玉米为主,一亩产量800斤的玉米仅能带来300元净收入。在种植刺梨之后,一亩刺梨的产量能达到1500斤,净收入在3500元左右,种植技术也更为简单。
除了种植刺梨果实,当地还成立多家企业,在中国科学院食品加工专家的指导下,生产推出了刺梨饮品、保健品、食品等多种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和东南亚地区,真正让“酸野果”变身“黄金果”。
刺梨产业的成功转型,更加印证了依托科研力量赋能地方特色产业升级的可行性,这种“科研+产业”的联动模式,同样在当地工业发展中找到了发力点长期以煤焦化为主攻方向的六盘水煤化工产业,也借本次帮扶活动的契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4天里,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专家组与政府部门、产业园区管委会、企业代表进行多次座谈,开展主题报告。
“煤炭开采的伴生物煤矸石体量大,可运用新工艺,开发建材、土壤、医用等新用途,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变废为宝成新材料。”在调研了贵州盘江电投天能焦化有限公司、贵州能源水城煤电化一体化有限公司的煤-电-焦-气-化循环经济项目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邓蜀平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专家们研发的新技术,让我们对煤化工精深开发利用更有信心了。”贵州美锦华宇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朱勋说。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社区果农晏庭银和他种的“东红”猕猴桃。该品种由中国科学院相关专家团队选育,猕猴桃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蒋继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