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土疙瘩”变成“金多宝体育- 多宝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豆豆”?
2025-10-10多宝体育,多宝体育官方网站,多宝体育APP下载
凉山的土豆,天生带着“好底子”。超200万亩的种植面积里,布拖、昭觉等县的老洋芋种植历史可追溯至百年前,高原气候孕育出粉糯口感和丰富营养。可“酒香也怕巷子深”:品种混杂退化、种植技术粗放、产业链条短、市场认可度低……这颗承载着山区农户希望的“当家作物”,换不来好收益,成为农户心头的“痛”。
转机,始于一场“科技下乡”的奔赴。2018年,中国农技协首批授牌的“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建在了田埂边,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王西瑶带着团队扎根布拖。他们的目标很实在:“要让薯农种上高活力脱毒薯,吃上不发芽安全薯,卖出高效益致富薯。”
“以前种洋芋,收多收少看天。现在不一样了!”布拖老乡指着田里的“川凉芋 17”,笑得合不拢嘴。这是马铃薯育种专家徐成勇团队育出的“明星品种”,“川凉芋17”和“川凉芋19”在会理市创下亩产5927公斤的全省纪录,算下来一亩地直接增收超1000元。像这样的好品种,徐成勇团队育出了好几个,不仅高产、优质,还抗病,硬是把“看天吃饭”的老行当,变成了“靠科技增产”的新希望。
种源革命:构建四级繁育体系。种薯退化是老难题,科技小院团队建立起“原原种—原种—生产种—商品薯”四级繁育体系,层层把关育好种。他们还通过收集保护地方特色资源“布拖乌洋芋”,引进“川凉薯10号”等新品种,研发应用雾培、组培等技术,使原原种年产量从100万粒涨至1000万粒,满足全县21万亩种植需求,马铃薯产量提升30%以上。
技术下沉:田间课堂破解推广难题。为了让技术不“悬空”,凉山州科协以“科技下乡”为抓手,邀请农业专家举办了600多场田间课堂,8万多农户跟着学;编写《凉山土豆优质高效种植手册》,用彝汉双语讲解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手把手教农户,让“听不懂、学不会”成为过去式。科技小院团队还创新“四零服务”模式: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研究生们跟着农户下田,开展“种薯对比试验”,用1500公斤/亩的示范田产量说服农户,围着田埂的农户们忍不住拍巴掌——“科技这东西,线余份彝汉双语种植手册,成了农户们的“种田宝册”。
校地协同:双引擎驱动产业升级。光有好种、好技术还不够,得让产业链“转起来”。四川农业大学与西昌学院形成“科研—示范—推广”闭环:川农大团队主攻种薯繁育和栽培技术,西昌学院则聚焦加工转化,其研发的“西芋7号”在普格县百亩攻关田创下亩产2826公斤的新高。双方联合布江蜀丰公司建立“产学研用”基地,推动脱毒种薯生产、精深加工、电商销售一体化发展,带动全县产能突破5亿元。
数字赋能:天府科技云搭建智慧桥梁。依托四川省科协打造的天府科技云平台,科技小院将马铃薯组培、雾培等技术转化为可交易的“科技服务包”,挂在平台上,累计发布23项技术需求,促成7个校企合作项目。会理市科协通过平台邀请专家开展线上培训,推动绿色增产技术落地,3000多农户坐在家里学技术;会东县推动四川省农科院扩繁的“会东七彩洋芋”原原种落地,开培训会、现场指导,确保扩繁成功。
链条延伸:田间到餐桌的全周期增值。从昔日的“土疙瘩”到如今的“金豆豆”,凉山马铃薯产业完成了一场惊艳蜕变——从粗放散种走向集约经营,从单一农产品扩展为多元产业链,真正实现了价值跃升,在这一转型背后,是一整套现代化产业链的有力支撑。
在昭觉、布拖等核心产区,四川福特农业等企业建立起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年生产优质原原种超3000万粒;西昌必喜食品引进国际先进生产线,将高淀粉土豆转化为精制淀粉,年产能达6万吨,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等领域;甘洛县日升昌合作社则携手四川农业大学,创新推出0脂肪土豆挂面,覆盖西昌、越西等地超1500个销售网点。而这还不是全部。走进凉山薯品天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马铃薯纸、马铃薯酒、马铃薯腐乳……全州已重点培育12家龙头企业,建成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4家,年鲜薯加工能力突破130万吨,凉山土豆彻底告别了“只卖原料”的日子,从“田间”一路走上了“餐桌”“货架”,勾勒出一个“土豆宇宙”。
凉山土豆,正以科技赋能与文化赋值双轮驱动,书写着小土豆撬动大产业的区域复兴样本。
如今的凉山土豆,早已不是当年的“饱腹粮”,凉山州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布拖乌洋芋”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价值突破10亿元;“川凉芋17”在2025年通过国家品种登记;“西芋7号”凭借22.1%的淀粉含量和高花青素特性,成为功能食品开发的新宠,地头收购价达5-6元/斤,是普通土豆的两倍。
“种一亩‘西芋7号’,比种两亩普通土豆还赚得多!”农户的话里满是自豪。这些品种在凉山州乃至全省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不仅丰富了全省的马铃薯品种资源,更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更让人惊喜的是,土豆还成了凉山州的“文化符号”。在文旅融合的实践中,“凉山汉堡”火了——建昌古城夜市里,烤得喷香的土豆与荞麦饼、坨坨肉组合,形成独特的味觉记忆,游客举着拍照发朋友圈;成都太古里的凉山好汉烧烤店,土豆夹烤小肠的创新吃法成了必点招牌。这是凉山州科协推动“土豆+文旅”的巧思,让农产品变成了带着彝乡风情的“文化名片”,走到哪儿都能让人想起凉山州。
《四川省布拖县马铃薯科技小院减贫案例——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多方协作案例》荣获“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从火塘边的“洋芋疙瘩”,到走向全国的“金豆豆”,凉山土豆的蜕变,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当凉山州科协把科技的“种子”播进土地,把文化的“养分”注入产业,让传统耕作与现代科技紧密交融,乡土文化转化为市场认同,哪怕是一颗普通的土豆,也能成为推动一方发展的重要支点。这份“科技赋能+文化赋值”的答卷,不仅照亮了凉山州的振兴路,更给农业现代化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一直以来,各级科协组织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政治引领,锐意深化改革,大抓基层建设,不断增强服务实效。中国科协之声开设【地方风采】专栏,旨在介绍典型案例,展示各地科协特色亮点活动,交流经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